原标题:怯懦、卑微、可笑,集负面形象于一身的阿Q,为何那么深入人心?
上世纪前叶,中国文坛出了一位伟大的人物。言其伟大,是因此人既不写雄君圣主,也不写卿卿我我,笔下尽是一个个挣扎于底层、卑微而悲哀的小人物。
这些渺小如尘的人物,别人是不屑在意的,任其苦海无边自生自灭。唯此人运笔如刀,嬉笑怒骂皆文章,揭开titlephp源码当时社会最被忽视、最耻为人知、也是最血淋淋的疮疤。
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,此人正是鲁迅。冷对权贵,千百万受苦民众才是他甘为俯首之人。
鲁迅本要学医,但当他领悟到“民众不改变精神就没有希望”之后,又认为医学并非一件要紧的事情。如他日后所描写的:
老栓也向那边看,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。颈项都伸得很titlephp源码长,仿佛许多鸭,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,向上提着。
一大群人围于刑场,茫然观看刽子手砍去想解救他们那位革命者的头颅。行刑者冷酷无情、受刑者屈辱悲愤、观刑者却尽带麻木的兴奋。
这样的民众,不改行吗?
闰土、祥林嫂、孔乙己,一个个入木三分的人物流淌于鲁迅笔下。但最为人熟知并印象深刻的,非阿Q莫属。
为什么一身毛病的titlephp源码阿Q能赢得粉丝无数?
刻画真实
鲁迅的作品都是用最直白的话语表述,讲得都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,贴近生活令观者产生似曾相识的共鸣。
阿Q所处的时代背景,正值清末到民国的过渡时期。满清多年的奴化统治,造就了大批胆小卑微、逆来顺受的民众,这种毒害深植于内心当中。
如何给他们“解毒”?如何将他们唤醒?讲高深的大道titlephp源码理是不行的,只能照此塑造一个模板,阿Q就是这千万人的缩影。当这个典型展现于众人眼前时,方才恍然大悟:“如此做人可悲可笑。”
鲁迅先生用心良苦,在人们“当局者迷”而不自知时,借助阿Q使其“旁观者清”。
恶趣味突出
阿Q其人几乎集合了所有令人厌恶的元素。自身本是受压迫者,反过来还要欺凌比他更为弱小的人。
当有人titlephp源码抓住他的辫子将其头撞墙时,他会自称“虫豸”,苦苦哀求放了自己。得逞之后,又会洋洋得意能够自轻自贱。
他盲目自负瞧不起任何人,嘲笑城里人“煎鱼不用葱叶用葱丝”,同时也会讥讽未庄人是“多么可笑的乡下人”。从对他人的鄙视中,阿Q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,虽然这种满足感是出于自我欺骗。
当被假洋鬼子用文明帮敲头后,titlephp源码他又会去强摸小尼姑的脸,以此转移自身曾遭受的痛苦,并因此认为自己“又高人一等”。
阿Q最拿手的本事就是“精神胜利法”,不管境况多么凄惨、欺辱多么强烈,都能给自身寻到一个极好的理由,再次高兴起来。靠着这个绝招,他一次次麻醉自己,并甘于忍受一切屈辱。宁愿如此,也不愿面对残酷的现实。
鲁迅先生对此进行了抨击:titlephp源码
真的猛士,敢于直面惨淡惨淡的人生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。
阿Q是没有这个勇气的,但作为反面教材的阿Q,唤起了一个又一个猛士。
于今仍有借鉴
一部真正好的文学作品,在于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,并不会因时间流逝降低其存在价值。
在遭受屈辱时,是逆来顺受还是勇于抗争;当经历困境时,是如阿Q一般找个借口搪塞过去,还是面对titlephp源码现实。
阿Q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每个人都有的“恶趣味”,予人警醒、促人改过。
阿Q是一具空壳,精神扭曲而怯懦。我们不要当阿Q,我们要成为内心充实勇敢的人。
这就是阿Q长盛不衰深入人心的根源。
感谢阿Q,感谢鲁迅先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